yxts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百度云] 中国唱片 民乐珍版 <<大师民乐系列>> 8 CD 全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0-15 10:42: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中文注册

x
中国唱片民乐珍版大师系列 8CD全套
folder.JPG


1.jpg 2.jpg
3.jpg
4.jpg
5.jpg
6.jpg






游客,如果您要查看本帖隐藏内容请回复




《大師》系列目前已出二胡、琵琶、古筝、笛子、管子·唢呐闆胡古琴京胡共8張專輯。



  • 中唱50年錄音版庫的精選曲目
  • 民族器樂最具代表性的大全珍版
  • 國樂大師·傳統名曲
  • 難得欣賞的絕版演奏
  • 絕對權威的演繹版本




專輯介紹:

《大師》系列專輯收錄的都是我國現代民族器樂大師的經典演繹之作,這當中既有我們永遠懷念的老一輩演奏家,也有當代舞台非常活躍、非常受歡迎的中青年演奏家。他們演繹的這些樂曲都是各類器樂表演中的主要代表作品,經常在音樂會上演,是廣大器樂愛好者非常熟悉的樂曲。這套系列專輯既可作爲音樂欣賞的最佳演奏版本,也可作爲演奏學習的權威參考資料,是廣大音樂愛好者們不可錯過的音樂珍藏品。




大師·二胡
唱片公司:中國唱片深圳公司
産品編号:CD-02/44

二胡原先是北方少數民族的樂器,俗稱胡琴,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有“胡琴琵琶與羌笛”詩句,說明唐代就傳入中原。宋朝沈括《夢溪筆談》載:“熙甯中,宮宴,教坊令人徐衍奏嵇琴,方進酒而一弦絕,衍更不易弦,隻用一弦終其曲”。嵇琴即胡琴,說明當時二胡演奏技巧已相當高。但真正使二胡發揚廣大的是近代的劉天華和瞎子阿炳,劉天華将二胡引入音樂殿堂教育,并寫下了《良宵》等十首獨奏曲,阿炳則留下《二泉映月》、《聽松》幾首名曲,使二胡成爲音樂會上可獨奏的樂器。
二胡是悲哀的樂器,沉悶,輕輕一拉,就有一種對世事洞察的悲涼。中國的民樂是線性的,講究旋律,不重和聲,也不張揚,追求含蓄,因此二胡是最民族化也最适合表達中國人的感情不過了。一把胡琴,一把椅子,在樹腳下一坐,會唱的,不會唱的,男女老少都會聚攏來。
二胡不宜合奏,合奏,則沒了個性。二胡如一個思想者,适合獨自思考問題。我看過維也納新年音樂會,幾十把二胡齊奏《金蛇狂舞》,聲勢倒大,但僅餘熱鬧外,反而淹沒了二胡的個性,沒韻味也别扭,好像穿着旗袍、長褂的在跳芭蕾。二胡最适合獨奏,配上楊琴、古筝也行,二胡特有的憂郁,會一絲絲,一縷縷地飄蕩,纏繞在裏頭,你會聽得一清二楚。
二胡很難演奏歡快的曲子,演奏不好,聽去很勉強,仿佛青樓女子的強顔歡笑。二胡演奏歡快的曲子一定把握好節奏和速度,如《喜送公糧》、《賽馬》等該快的快不起來,隻會覺得手忙腳亂滑稽,喜從何來?
二胡也不能替代别的弦樂器,别的弦樂也不能代替二胡。我聽過用二胡拉的《梁祝》,音符節奏都沒變化,但序曲一開始就籠罩着一種宿命的濃雲,壓得人喘不過氣來。當演奏得小提琴大悲大痛時,二胡已經痛苦得麻木,隻剩下鳴咽了。另外音域不如小提琴廣,高音部分音色不亮,也是二胡的緻命傷。可是小提琴拉的《二泉映月》就不能入耳,音質薄而輕浮,如在水上飄,缺少那種膠質般的凝重。
但二胡善于仿聲。老戲中的開門聲,二胡輕輕一劃音就能模仿出。劉天華的《空山鳥語》裏面有各種鳥叫聲,低的,高的,重的,輕的,長的,短的,甚至何種鳥叫,都能約摸分辨得出。《賽馬》的個的個的馬蹄聲,《奔馳在千裏草原上》那戰馬振鬃長嘶的鳴叫聲,募盡形态,惟妙惟肖。二胡更接近人聲,這裏不得不提演奏大家闵惠芬,她将越劇曲目徐玉蘭的《寶玉哭靈》,京劇曲目張君秋的《憶秦娥》,高慶奎的《逍遙津》、餘叔岩的《珠簾寨》移植成二胡曲,徐玉蘭豪爽率真、激情奔放唱腔,高慶奎的慷慨激憤、雄渾蒼涼,張君秋的哀怨悲傷,餘叔岩的低徊婉轉,演奏得有如高山流水,空谷餘音。
二胡也善于叙事。闵惠芬将杜甫名詩《新婚别》改編成二胡叙事曲,分序曲、迎親、驚變、送别四段,再現了安史之亂“有吏夜捉人”事件。她演奏跌宕起伏,出神入化地再現了三幕故事,“送别”時,似乎一對新人正面對生離死别,柔腸寸斷,就算你不愛民樂,不懂二胡,也會爲之動容。

說起二胡,自然想起《二泉映月》。古往今來,還沒見過哪一首樂曲能和一種樂器結合得這樣緊密,似乎《二泉映月》是因二胡而生,二胡是爲《二泉映月》而來的。《二泉映月》像一條沉重徐緩的河,低沉地唱着一支和人類有關的歌,是二胡曲中最能流傳千古的曲子。
日本指揮大師小澤征爾聽了闵惠芬拉的《二泉映月》,動情地說:這首曲子應跪着聽!
可見,我們的民族樂器 ——二胡是多麽的了不起啊!




專輯曲目:
1.二泉映月 (王國潼 演奏)
2.三寶佛 (許講德 演奏)
3.月夜 (張 演奏)
4.江河水 (闵惠芬 演奏)
5.關山月 (蔣鳳之 演奏)
6.空山鳥語 (張 演奏)
7.光明行 (曾 演奏)
8.賽馬 (姜建華 演奏)
9.一枝花 (宋 演奏)
10.春江花月夜 (蔣才如 演奏)

大師·琵琶
唱片公司:中國唱片深圳公司
産品編号:CD-02/45

劉熙的《釋名》稱其爲“批把”:“批把本出于胡中,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批,引手卻曰把,象其鼓時 ,因以爲名”。批把後改寫爲琵琶。由此來看,琵琶是從象聲字而得。
約公元四世紀,有一種梨形音箱、曲頸、四柱、四弦,用撥子演奏的彈弦樂器由印度通過西域地區傳入北方,因其頭部向後彎曲,爲區别于當時流傳的直頸圓形的秦琵琶,故名曲項琵琶。《隋書·音樂志》:“今曲項琵琶,豎頭箜篌之徒,并出自西域,非華夏舊器”。又因其經過龜茲傳來,又稱龜茲琵琶、胡琵琶或胡琴。宋代以後迳稱琵琶。

至現代,舊式四相十品、十二品、十三品琵琶已基本不用,代之以六相十八品、二十四品、二十五品和二十八品琵琶。按十二平均律排列。琵琶背闆用紫檀、紅木、花梨木制作,腹内置兩條橫音梁和三個音柱,與面闆相粘接。覆手用紅木、牛角、象牙或老竹制,内側開出音孔,又稱“納音”。琴頭雕有壽字、樂字、蝙蝠、如意,鳳尾等樣式,有的嵌翡翠寶石。琴頸稱鳳頸,上接弦槽和山口,正面有相附屬,背面有鳳枕附屬。相用牛角、紅木或象牙制,品竹制,是音位的标志。全長約96厘米。

琵琶有十二種定弦法,常用定弦爲Adea 。六相二十八品的琵琶音域Ag3。右手有彈、桃、夾彈、滾、雙彈、雙挑、分、勾、抹,摭、扣、拂、掃,輪、半輪等指法,左手有揉、吟、帶、捺打、虛按、絞弦、泛音、推、挽、綽、注等技巧。可演奏多種和音、和弦。廣泛應用于民族樂隊和多種地方戲曲、曲藝伴奏。著名樂曲有《十面埋伏》、《霸王卸甲》、《浔陽夜月》、《陽春白雪》、《月兒高》,協奏曲《草原英雄小姐妹》等。




專輯曲目:
1.大浪淘沙 (劉德海 演奏)
2.飛花點翠 (王範地 演奏)
3.小月兒高 (何樹鳳 演奏)
4.霸王卸甲 (劉德海 演奏)
5.出水蓮 (林石誠 演奏)
6.十面埋伏 (李光祖 演奏)
7.陽春白血 (何樹鳳 演奏)
8.歌舞引 (劉桂蓮 演奏)
9.将軍令 (吳 演奏)
10.梳妝 (楊 演奏)
11.倒垂簾 (陳 演奏)






大師·古筝
唱片公司:中國唱片深圳公司
産品編号:CD-02/46

古筝簡介
弦樂器,木制長形。唐宋時有弦十三根,後增至十六根,十八弦,二十一弦,二十五弦等,目前最常用的規格爲21弦。
古筝結構
古筝又名"秦筝"自秦、漢以來從我國西北地區逐漸流傳到全國各地,逐漸形成了各具濃郁地方特色的流派。山東筝、河南筝、潮州筝、客家筝、浙江筝、福建筝、内蒙筝(即雅托葛)、朝鮮族的伽揶琴(即延邊筝)和被稱爲真秦之聲的陝西筝九個流派。目前古筝的統一規格爲:1.63米,21弦。古筝的面闆大多數采用河南蘭考的桐木制造,框架爲白松,筝首、尾、四周側闆有紅木、老紅木(緬酸枝)、金絲楠木、紫檀等名貴木材,古筝的音質取決于面闆和琴弦,周邊用料對古筝的音色略有改善,以老紅木、紫檀、金絲楠木爲佳。早期到近代也有過1213182325弦等,不同地區的筝又有多種定弦法,筝的新種類還有“蝶式筝”、“轉調筝”等。

演奏手法

古筝常用演奏手法采用右手大、食、中三指撥弦,彈出旋律、掌握節奏,用左手在筝柱左側順應弦的張力、控制弦音的變化,以潤色旋律。筝的指法頗多,右手有托、劈、挑、抹、剔、勾、搖、撮等,左手有按、滑、揉、顫等。古筝的傳統演奏手法到了近代有了新的突破,1953年趙玉齋先生創作了《慶豐年》,解放了左手,曲調上運用複調的手法,采用了左右手交替和多聲部演奏手法,大大豐富了演奏技巧,使古筝的演奏技術得到一個突破性的發展。
古筝演奏技法發展曆史

1965年,王昌元成功創作出古筝曲《戰台風》,《戰台風》的出現,使古筝的演奏的技術、技巧,又進入了一個新的高度,從而結束了古筝隻能輕彈慢揉的時代,此曲中的掃搖四點、密搖、扣搖、刮奏及使用無效區的噪音來制造台風效果等技法,都是創新技法,提高且豐富了筝的表現能力。

70年代,趙曼琴在演奏實踐中,創造使用了雙弦過渡滑音、和弦長音、快撥及1/5泛音等新技巧。并突破傳統的八度對稱模式,創立了由輪指、彈輪、彈搖等幾十種新指序構成的"快速指序技法體系",使筝不須改變定弦即可單手演奏五聲、七聲及變化音階的快速旋律,爲筝由色彩樂器進入常奏樂器行列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代表作品有《打虎上山》、《井岡山上太陽紅》等。
90 年代以來,古筝創作迎來了百花争豔的春天。《黔中賦》的演奏以運用紮樁搖和懸樁搖的交替手法而成爲亮點;在這時期中,作曲家們參與筝曲創作,增強了創新力度,他們突破傳統五聲性調式的局限,吸收了日本琉球調式、都節調式的色彩,借鑒了梅西安人工調式的經驗,自行設計了許多新的調式,甚至創造了全新的“下方小三度加上方小二度”的調式色彩,每個八度分爲三個環節,每個環節是一個大三度音程,在每個環節上都可以演奏同主音大小調的調式。新的調式色彩和多調性連環叠置的定弦方法,促進了演奏技法的變革。如《幻想曲》(王建民曲)、《箜篌引》(莊曜曲)、《溟山》(王中山曲) 等。在這些筝曲的定弦中,就爲轉調準備了條件。不同音區還采用不同音列,使不同音區演奏不同的調式色彩成爲可能,既有對傳統調式色彩的偏離,又有對傳統調式色彩的回歸。音程的變化又爲新的音樂語言的誕生創造了條件。同時期内,更多的還是用五聲音階定弦法創作的筝曲,如《秦桑曲》、《臨安遺恨》、《鐵馬吟》等等。同時古筝的重奏曲作品亦陸續推出,說明人們注意到發揮古筝在群體中的表現力。古筝琵琶二重奏《大浪淘沙》、《水鄉高歌》、《春江花月夜》、:古筝與高胡二重奏《漁舟唱晚》:古筝高胡三重奏《豐收之歌》:古筝二重奏《滿江紅》; 古筝與蝶式筝二重奏《春之海》; 古筝四重奏《采蘑菇的小姑娘》、《步步高》、筝合奏《豐收鑼鼓》、《瑤族舞曲》、《伊犁河畔》、《百花引》、《拔根蘆柴花》等等,基本上都經受住了曆史的考驗。
筝常用于獨奏、重奏、器樂合奏和歌舞、戲曲、曲藝的伴奏,因音域寬廣,音色優美動聽,被稱爲“衆樂之王”,亦稱爲“東方鋼琴”。


專輯曲目:
1.高山流水 (項斯華 演奏)
2.蝶戀花 (範上娥 演奏)
3.漁舟唱晚 (曹 演奏)
4.海青拿鶴 (王昌元 演奏)
5.鬧元宵 (李 演奏)
6.秋思 (範上娥 演奏)
7.平沙落雁 (蘇巧筝 演奏)
8.漢宮秋月 (高自成 演奏)
9.莺啭黃鹂 (趙玉齋 演奏)
10.寒鴉戲水 (蘇巧筝 演奏)
11.昭君怨 (饒甯新 演奏)
12.蕉窗夜雨 (劉天一 演奏)






大師·笛子
唱片公司:中國唱片深圳公司
産品編号:CD-02/47

笛子是中國廣爲流傳的吹奏樂器,雖然短小簡單,但它卻有七千年的曆史。因爲是用天然竹材制成,所以也稱爲“竹笛”。屬于木管樂器家族中的吹孔膜鳴樂器類,是典型的中國民族樂器,多用于獨奏,也可參與合奏,發音動人、婉回。古人謂"蕩滌之聲",故笛子原名爲“滌”,日本至今還保留有"滌笛",後演變爲如今的笛。
結構:
笛子由一根竹管做成,裏面去節,在管身上開有一個吹孔、一個膜孔、六個音孔。吹孔是笛子的第一個孔,氣流由此吹入,使管内空氣振動而發音。膜孔是笛子的第二個孔,專用來貼笛膜,笛膜多用蘆葦膜或竹膜做成,笛膜經氣流振動,便發出清脆而圓潤的樂音。
表現力:
笛子的表現力非常豐富,它既能演奏悠長、高亢的旋律,又能表現遼闊、寬廣的情調,同時也可以奏出歡快華麗的舞曲和婉轉優美的小調。然而,笛子的表現力不僅僅在于優美的旋律,它還能表現大自然的各種聲音。比如模仿各種鳥叫等。
種類:
從結構上分類,有曲笛、梆笛、定調笛、加鍵笛、玉屏笛、七孔笛、十一孔笛等。
從音高上分類,笛子一般分爲曲笛(笛身較爲粗長,音高較低,音色醇厚,多分布于中國南方)、梆笛(笛身較爲細短,音高較高,音色清亮,多用于中國北方各戲種)和中笛(形狀、發音特點介于曲笛和梆笛之間)。
流派:
南派笛子的風格典雅清麗,他們所使用的笛子主要是曲笛。曲笛的管身較長較粗,音色渾厚柔和,清亮圓潤、悠揚委婉,主要流行于中國江南地區。
北派笛子的風格剛勁粗犷,他們使用的笛子主要是梆笛。梆笛的管身較短較細,音色高亢明亮,它主要流行于中國北方地區。
發展曆史:
大約在四千五百多年前的時候,笛子由骨制改爲竹制。在公元前1世紀末漢武帝時,笛子稱爲“橫吹”,它在當時的鼓吹樂中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從7世紀開始,笛子又有了改進,增加了膜孔,使它的表現力有了很大的發展,并且演奏技術也發展到相當高的水平。到了10世紀,随着宋詞元曲的崛起,笛子成了伴奏吟詞唱曲的主要樂器,在民間戲曲以及少數民族劇種的樂隊裏,笛子也是不可缺少的樂器。
考古發現:
浙江河姆渡出土七千年前的骨哨、骨笛;美國華僑收藏的戰國時期七個按孔橫吹的銅笛;湖北随縣出土的戰國初(公元前433)曾候乙墓中的兩支橫吹的笛;湖南長沙馬王堆三号漢墓(公元168)中兩支橫吹笛;廣西貴縣羅泊灣一号墓(漢初期)一支用二節竹制成的七個按音孔橫吹的笛……這些文物雖是鳳毛麟角,但都是中國竹笛鼻祖有力的見證,從而推翻了原史料中記載爲西漢張骞出使西域時把笛子傳入中國的說法。


專輯曲目:
1.鹧鸪飛 (陸春齡 演奏)
2.喜相逢 (馮子存 演奏)
3.幽蘭逢春 (趙松庭 演奏)
4.妝台秋思 (俞遜發 演奏)
5.西湖春曉 (詹永明 演奏)
6.小放牛 (劉 演奏)
7.慶豐收 (王鐵錘 演奏)
8.太湖春 (張維良 演奏)
9.姑蘇行 (江先渭 演奏)
10.百鳥引 (尹明山 演奏)
11.雙合鳳 (袁子文、魏永堂 演奏)
12.三五七 (戴 演奏)





大師·管子 唢呐
唱片公司:中國唱片深圳公司
産品編号:CD-03/73

管子古時稱“筚篥”,又稱“悲栗”或“笳管”,簧管樂器。起源于古代波斯(今伊朗),于漢代西域龜茲國(新疆庫車)傳入。

東晉武帝太元七年(382),呂光征服龜茲後,帶回龜茲樂伎和樂器,其中就有管。在鄧縣南北朝彩色畫像磚墓中的鼓吹樂隊圖上,也有吹奏管子的人像。
管子最初傳入時,寫作“必栗”,後來寫作“悲篥”,隋唐之時寫成“筚篥”,唐代中期,文人好古,還寫成“觱篥”。這些名稱都出于龜茲語源的音譯。筚篥在古代,是西域各民族通用的樂器,但因龜茲以音樂著稱,因而也就以龜茲爲代表了,在唐代的許多古籍中,都有筚篥源于龜茲之說。如《明皇雜錄》記載:“觱篥本龜茲國樂,亦曰悲栗”。
筚篥傳入中原以後,南北朝時管子已不止一種,其中有大筚篥、小筚篥、桃皮筚篥、柳皮筚篥和雙筚篥等。至隋唐則大盛,成爲隋唐燕樂及唐教坊音樂的主要樂器,不管是達官貴人還是平常百姓都愛吹筚,唐代筚篥高手雲集,其中最受人稱頌的是薛陽陶,他在12歲時便名譽四方,而尉遲青将軍與王麻奴竟奏筚篥則是筚篥史上的一段佳話。在唐代許多詠筚篥的詩歌中,以李颀的《聽安萬善吹觱篥歌》爲最佳。
筚篥于唐代傳入日本,使用的筚篥譜亦是唐代的十字譜。在古都奈良東大寺的正侖院中,珍藏有唐代的制品,筚篥至今仍在日本流傳使用,是雅樂的主要旋律樂器。
筚篥在宋代的教坊大樂中自成一部,經常用于獨奏,陳暘《樂書》載:“觱篥,一名悲篥,一名笳管,羌湖龜茲之樂也。以竹爲管,以蘆爲首,狀類胡笳而九竅,所法者角音而已。“由于它在樂隊中常作爲領奏樂器,故又有“頭管”之稱。當時它的表現力已達到相當的高度。
元代沿用宋之“頭管”名稱,但形制稍有變化,如《元史·禮樂志。雲:“燕樂之器,頭管制,以竹爲管,卷蘆葉爲首,七竅。”
明代,出現了用烏木制作的頭管,在《明會典·大樂制度》中有以下記載:“頭管,以木爲之,長六寸八分,九孔,前七後二,兩末以牙管束,以蘆爲哨。”
到了清代,管已成爲我國北方人民喜愛的常用樂器,廣泛流行在民間,形制也發展爲今天八孔的管,現在民間通稱爲管或管子。
唢呐俗稱“喇叭”,是在我國各地廣泛流傳的民間樂器。發音高亢、嘹亮,過去多在民間的吹歌會、秧歌會、鼓樂班和地方曲藝、戲曲的伴奏中應用。經過不斷發展,豐富了演奏技巧,提高了表現力,已成爲一件具有特色的獨奏樂器,并用于民族樂隊合奏或戲曲、歌舞伴奏。
最初的唢呐是流傳于波斯、阿拉伯一帶的樂器,就連唢呐這個名稱,也是古代波斯諾Surnā的音譯。唢呐大約在公元三世紀在中國出現,新疆拜城克孜爾石窟第38窟中的伎樂壁畫已有吹奏唢呐形象。在700多年前的金、元時代,傳到我國中原地區。
到了明代,古籍中始有唢呐的記載:
明代正德年間(15061521)唢呐已在我國普遍應用。明代武将戚繼光(15271587)曾把唢呐用于軍樂之中。在他《紀效新書·武備志》中說:”凡掌号笛,即是吹唢呐。”
較詳細的記載見于明王圻編《三才圖會》(1607年刊): 唢呐,其制如喇叭,七孔;首尾以銅爲之,管則用木。不知起于何代,當軍中之樂也。今民間多用之。”
明朝王磐《朝天子.詠喇叭》則是描述唢呐最好的文章:“喇叭,唢哪,曲兒小,腔兒大。來往官船亂如麻,全仗你擡身價。軍聽了軍愁,民聽了民怕,哪裏去辨仕麽真共假?眼見得吹翻了這家,吹傷了那家,隻吹得水盡鵝飛罷。”
明代後期,唢呐已在戲曲音樂中占有重要地位,用以伴奏唱腔、吹奏過場曲牌。而在以戲曲音樂爲基礎的民間器樂中,唢呐也成爲離不開的樂器。
到了清代,唢呐稱爲“蘇爾奈”,被編進宮廷的《回部樂》中。今天唢呐已成爲我國各族人民使用頗廣的樂器之一。



專輯曲目:
1. 哈哈腔(管子) 楊元亨演奏
2. 江河水(管子) 李國英演奏
3. 陽關三叠(管子) 吳曉鍾演奏
4. 絲綢之路(管子) 李寶林演奏
5. 小開門(唢呐) 趙春亭演奏
6. 百鳥朝鳳(唢呐) 任同祥演奏
7. 黃土情(唢呐) 周東朝演奏
8. 二人轉牌子曲(唢呐) 胡海泉演奏
9. 歡慶(唢呐) 劉炳臣演奏
10. 家鄉情(唢呐) 郭雅志演奏
11. 打棗(唢呐) 侯豔秋演奏
12. 懷鄉曲(唢呐) 牛建黨演奏



大師·闆胡
唱片公司:中國唱片深圳公司
産品編号:SZCD-04/173

闆胡:又稱“梆胡”、“秦胡”、“胡呼”、“大弦”和“瓢”。是梆子腔、亂彈腔各劇種的主要伴奏樂器,音色明亮、高亢,常用于獨奏、合奏,也用于曲藝伴奏,如蘭州鼓子、道情。
明末清初,随着戲曲梆子腔的出現,爲了适應戲曲伴奏的需要,以胡琴爲基礎,将琴筒和千金加以改造,因琴筒膠以薄木闆而得闆胡之名,至今已有30O多年的曆史。
闆胡主要流行于我國的東北、華北和西北各地,爲多種地方戲曲和曲藝所吸收,在河北梆子、評劇、豫劇、山東萊蕪梆子、呂劇、晉劇、郿鄠、秦腔、蒲劇、蘭州鼓子和陝北道情等伴奏中,都占有主要地位,其中以陝西、甘肅和山西等省最爲普遍。
現在,闆胡已成爲民族樂隊中不可缺少的特色樂器和具有濃郁民族風格的獨奏樂器,并爲歌劇、民族歌舞和聲樂伴奏。在地方戲曲和曲藝伴奏中,各地區的闆胡又都善于表現各自不同的風格,富有獨特的地方色彩。
闆胡獨奏曲有《燈節》、《趕路》和《大姑娘美》等。



專輯曲目:
1. 對口令 (張長城/原野 演奏)
2. 大起闆 (劉明源 演奏)
3. 汾水情 (李 演奏)
4. 山東小曲 (原 演奏)
5. 秦腔牌子曲 (沈 演奏)
6. 還家 (薛首中 演奏)
7. 秦川行 (姜克美 演奏)
8. 看線戲 (吉 演奏)
9. 山鄉 (王 演奏)
10. 河北花梆子(牛長虹 演奏)
11. 月牙五更 (劉明源 演奏)




大師·古琴
唱片公司:中國唱片深圳公司
産品編号:SZCD-04/175

古琴是我國最古老的彈撥樂器,又稱“琴”或“七弦琴”,在古代有綠绮”、“絲桐”等别稱。據說,古琴是伏羲氏創造出來的,也有認爲是神農氏首創的。至少在西周時期,古琴已經是一種非常常見的正統樂器,在按樂器材料劃分的八類“八音”中屬“絲”。
古琴起初隻有五弦,據說西周時周文王、周武王各加了一根,發展成爲七弦。漢末三國之際,古琴的七弦、十三徽的形制已基本穩定,一直流傳沿襲到現在。
古琴的定制一般是長約130厘米,寬約20厘米,厚約5厘米。大多以桐木作面闆,梓木作底闆,合爲音箱,髹以色漆。一端有嶽山支撐琴弦,其下有琴轸用以調整弦的音高,琴面的十三個琴徽則是标識弦上音位之用。琴面張七弦,由粗而細,自外向内排列,一般按五聲音階定弦。
然而就是這麽一件看似尋常的樂器,卻被我國古人賦予了一些特殊的象征意義,使之披上一層神秘的色彩。
古書《琴操》認爲:古琴的長度爲三尺六寸六分,象征着一年三百六十六日(閏年);寬六寸,象征着六合──天地四方。而古琴的前寬後窄,則象征着人世間的尊卑關系;古琴的上部呈圓弧形下部呈方形,是效仿天地──我國古人的宇宙觀是天圓地方。至于七根琴弦,前五根象征着五行──金、木、水、火、土及其相生相克關系──我國古代對世界上萬物的起源和多樣性的統一的樸素辯證認識;後兩根則是君臣關系的象征,因爲是周文王和周武王加上去的,所以又叫文武弦。
《風俗通》也說:古琴長四尺五寸──我國各朝代尺的長度不一,效法一年的春夏秋冬四季和五行;而它的七根琴弦則是天上七星的象征,所謂七星是指日、月與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即整個天下宇宙。
至于十三個琴徽的象征意義,談起來更加紛繁難解,不說也罷。
……
如此看來,這哪裏是古琴,簡直就一個包容了整個世界整個宇宙神器。難怪《風俗通》以如此的口吻贊美古琴的聲音:“其大小得中而聲音和,大聲不誼譁而流漫,小聲不湮滅而不聞,适足以和人意氣,感發善心也。”意思是,古琴音樂之美妙,在于不大不小、不高不低,能夠充分感應激發人與生俱來的向善之心。
在長達3000年的古琴演奏藝術的發展過程中,在多種藝術觀點和演奏風格的琴人中間,稱某些具有共同特點者爲琴派。其共同特點一般取決于地方色彩、師承淵源和所據傳譜。曆史上較著名的琴派主要有以下九大派:
一、 浙派
代表人物:徐白元、郭楚望、毛敏仲、徐天民、徐秋山、徐夢吉、徐仲和等
代表琴曲:《潇湘水雲》、《漁歌》、《樵歌》、《胡笳十八拍》等
二、 虞山派
代表人物:嚴天池、徐上瀛、吳景略等
代表琴曲:《秋江夜泊》、《良宵引》、《潇湘水雲》等
三、 廣陵派
代表人物:徐常遇、徐祜、徐祺、吳灴、秦維翰、釋空塵、孫紹 陶、張子
謙、劉少椿等
代表琴曲:《龍翔操》、《梅花三弄》、《平沙落雁》、《潇湘水雲》、《廣陵散》等
四、 浦城派
代表人物:祝桐君、許漁樵、張鶴等
代表琴曲:《漁樵問答》、《平沙落雁》、《陽關三叠》、《石上流泉》等
五、 泛川派
代表人物:張孔山、顧玉成、顧隽、顧梅羹、夏一峰、查阜西、喻紹澤等
代表琴曲:《流水》、《醉漁唱晚》、《孔子讀易》、《普安咒》等。
六、 九嶷派
代表人物:楊時百、管平湖等
代表琴曲:《流水》、《廣陵散》、《胡笳十八拍》、《幽蘭》等
七、 諸城派
代表人物:王溥長、王雩門、王心源、王燕卿、王心葵等
代表琴曲:《長門怨》、《陽關三叠》、《關山月》等。
八、 梅庵派
代表人物:王燕卿、徐立孫、邵大蘇、王永昌等
代表琴曲:《平沙落雁》、《長門怨》、《關山月》、《秋江夜泊》、《搗衣》等。
九、 嶺南派
代表人物:黃景星、李寶光、鄭健侯、楊新倫等、呂宏望等
代表琴曲:《碧澗流泉》、《漁樵問答》、《懷古》、《玉樹臨風》、《鷗鹭忘機》、《烏夜啼》等。



專輯曲目:
1 離騷 據《神奇秘譜》 管平湖 演奏
2 陽春 據《松弦館琴譜》、《大還閣琴譜》合參 吳景略 演奏
3 酒狂 據《神奇秘譜》 姚炳炎 演奏
4 良宵引 據《五知齋琴譜》 溥雪齋 演奏
5 流水 據《天聞閣琴譜》 管平湖 演奏
6 洞庭秋思 據《琴書大全》 查阜西 演奏
7 憶故人 據《今虞琴刊》 吳景略 演奏
8 醉漁唱晚 據《李子昭傳譜》 衛仲樂 演奏
9 韋編三絕 據《抄本琴譜》 樂瑛 演奏
10 伐檀 據《琴學叢書珍譜》 楊葆元 演奏
11 梅花三弄 據《蕉庵琴譜》 張子謙 演奏


CD 8 大師京胡
01 小開門 正反西皮 李慕良演奏
02 柳青娘 正反西皮 燕守平演奏
03 八板 西皮 王彩雲演奏
04 哭皇天 正反二黃 李慕良演奏
05 山坡羊 正反二黃 燕守平演奏
06 海青歌 西皮 王彩雲演奏
07 ?O 反二黃 李慕良演奏
08 鷓鵠天 正反二黃 燕守平演奏
09 慶賞元升 二黃 王彩雲演奏
10 寄生草 西皮 王彩雲演奏
11 漢東山 反二黃 王彩雲演奏
12 到春來 西皮 王彩雲演奏
13 朝天子 反二黃 王彩雲演奏
14 萬年歡 二黃 王彩雲演奏
15 哪吒令 西皮 燕守平演奏
16 新八岔 正反二黃 李慕良演奏
17 夜深沉 京胡與樂器 劉明源演奏  






8.jpg
9.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5-31 13:41:29 | 显示全部楼层
资料齐全,谢谢分享!{:1_13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5-31 13:54:36 | 显示全部楼层

资料齐全,谢谢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5-31 18:28:18 | 显示全部楼层
{:1_116:}{:1_116:}{:1_11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6-1 08:11:38 | 显示全部楼层
音樂欣賞的最佳演奏版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手机版|Archiver| yxts  

GMT+8, 2024-5-5 07:59 , Processed in 0.196019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